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硬核实力”(下篇),共26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这是国人心中最“燃”的记忆——
“两弹一星”的声声巨响,我们有了自立自信的底气;“天眼”远望、高铁飞驰、北斗组网……大国重器“上天入地”,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一路攻坚克难、一路披荆斩棘,中国制造挺起大国脊梁,中国科技展示大国豪气。
点评 人物表情质朴,情绪饱满,富于特色的工作穿戴展现时代特征,是三峡建设者情感状态的生动写照。
点评 场面恢弘,信息丰富,奔腾的水流彰显动感和力量。
点评 钻井中喷射出的地下水形成水帘,工人的身体姿态富于张力,增添画面动感。
点评 明亮的天光与火箭点燃时喷出的火焰之间光比相对柔和,发射现场和设备都获得更完整均匀的呈现。
点评 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的历史性瞬间。幽暗宇宙的深色背景清晰勾勒出白色太空舱、航天员与五星红旗的轮廓,激动人心的场面十分震撼。
点评 多个被摄物体由左及右,从大到小,形成视觉上的阶梯效果。物体色彩上的相对统一较好反映出彼此关联,画面和谐平衡。
点评 光影交错,奇异瑰丽,天空中的星轨动感强烈,场面壮观,科幻感十足。
点评 上方黑白照片,画面饱满充实,景物错落有致,人物姿态各异,注意力高度统一集中。下方彩色照片,科研人员表情自信,计算设备机箱与机房天花板形成从天到地的良好视觉秩序。
点评 以俯拍全面记录拖拉机顶部完整形态,独特视角更有助于展现主体功能结构,也使画面更富图案感。
点评 细节清晰,光色独特,具有很强的科技感,解开科学奥秘的解析式近景拍摄,令人倍感新奇。
点评 高科技设备与美丽自然完美融合,场面壮丽雄阔,气象万千。
点评 超近距离拍摄表现高科技成果,明暗交错,色彩和谐的探针细节毕现,抓人眼球。
点评 主体威武突出,随风飞舞的白云与海面翻滚的浪花共同增强照片动感,让航母气势更加雄壮。
点评 场面独特,气势磅礴。悬空俯视江面的角度令人震撼。
点评 气势宏大,色彩华丽,鱼眼镜头的使用对场景进行夸张的完整展现。
点评 场面宏大,层次丰富,主次被摄体高度呼应,仪式感满满。隆重的水门礼强烈烘托现场气氛。
点评 隔板两侧场景和色彩差别明显,犹如两个世界。躬身专注工作的操作者用眼神将被分割开的区域联结起来。
点评 海上风机阵列仿佛共同演奏的乐手,协调有序,水中礁石与空中云朵彼此应和,灵动而活跃。照片色彩暖丽,青绿与桔黄宛若国潮设色,浪漫无边。
点评 夜景突出了新型煤化工设施的科技感,整洁的厂区在夜晚灯光的映照下尽展百年老矿现代化发展新气象。
点评 工业设施如同水晶宫殿,地面积水强化照片镜面效果。劳动者的出现打破夜间厂区的宁静,使照片形象生动而富于表现力。
点评 色彩对比鲜明,现场忙而不乱。被摄体造型现代,充满科技感,场面犹如外星工厂,给人独特的视觉体验。
点评 图片如同一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具有罕见的分辨率。即便经受超高倍率放大,仍能清晰呈现画面微末细节,令人叹为观止。
点评 盾构隧道的横向延伸与城市建筑群的纵向发展形成对比,二者间的水上设施增添画面信息,红色框架从场景中脱颖而出,画面宽阔壮观,错落有致。
点评 暮光已至,华灯初上,海天尚蓝的黄昏时分是夜景照片拍摄的黄金时刻。通体明亮的海上平台与蓝天碧海交相辉映,熠熠生辉,主体与环境光比合理,被摄体细节获得全面均衡展现。
点评 画面生动和谐,充满趣味,雪花飞舞突出极地元素,低角度呈现美丽光影效果。
点评 屏幕信息清晰显著,下方工作人员与屏上主体形成关联,生动表达航天人“托起”航天器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