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田英章的作品为例,他的书法中规中矩、功底深厚,但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边缘化,其理由是认为田体属于美术字范畴,缺乏足够的变化和艺术性。实际上,这种评价背后隐藏的是审美疲劳的问题。任何一种风格,无论是优美还是所谓“丑书”,当观众长时间接触后,都可能会产生视觉疲劳。中国的书法艺术长期在“拙”与“巧”之间徘徊,似乎仍未完全领悟“险绝”与“平正”之间的深刻辩证关系。
当前社会中,人们对待书法的态度存在着明显的投机倾向,不过这种投机又分为两种:“投机取巧”与“投机取拙”。前者是指那些仅仅为了迎合市场而刻意追求技巧上的花哨变化,后者则是指有意选择看似简单、实则内藏深意的“拙”风。然而,“取拙”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了何为“平正”与“险绝”。缺乏这种理解,所谓的“拙”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伪拙”,也就是所谓的“丑书”。
因此,对于书法艺术而言,重要的是回归本质,深入探索每一种风格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表面的变化或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真正的艺术创新应当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技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来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能触动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