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76年3月30日,万吨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五号”从广州港秘密启航,奔赴南太平洋目标海域,开启了新中国首次远洋调查。此次远航,横跨东西半球,航程13800海里,创下了第一次走出中国海、第一次走进太平洋、第一次穿越第一岛链等多个新中国第一。
20世纪70年代,中国洲际导弹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随着射程超过8000公里的“东风五号”导弹全程飞行试验迫近,一个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中国境内找不到足够广阔的靶场。
中国国土东西跨度约5200多公里,南北跨度约5500多公里,无法满足试验要求,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必须向浩瀚大洋延伸。
1971年,联合国通过《印度洋和平区决议》,迫使中国将原定印度洋的靶场计划紧急转向太平洋。美国构筑的“第一岛链”封锁线横亘眼前,远洋调查成为了一场隐秘的突围战。
货轮改装的顶尖调查船
1970年5月,广州造船厂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将“长宁号”货轮改装成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五号”。改装总设计师张炳炎回忆:“当时国内没有能满足要求的远洋调查船,而且从有限的资料中查阅国外情况,也没有见到任何类似的船舶。”
改装任务异常艰巨,每一个问题都关乎航行的成败。“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无论到任何海域,中途都不能靠港和进行补给,碰到任何恶劣天气和海况也不能进港避风。”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向阳红五号”
来源 | 央视新闻
张炳炎带领团队,凭借扎实的船舶设计经验,逐一攻克技术难关。改装历时两年半,20个专业实验室及其大型设备的布局和安装问题、100个上船人员的生活设施问题、240天的自持力和18000海里的续航力问题、6000吨压载和稳性调整问题、抗台风的计算方法和衡准问题等一系列相关联的关键技术难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向阳红五号’不是一般概念的海洋调查船,而是专为靶场选择海域的全面调查及陆用设备与新研制设备的海上试验船。”张炳炎这样评价道。
时任国家海洋局科研人员陈炳鑫说:“这个船从总吨位、抗风力、自持力等等方面,应该说在当时世界上,任何一条科学考察船都不如它。”
组建远洋科考队
远洋调查需要组建一支专业思想过硬的远洋科考队。为此,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科研工作人员,被神秘调往北京。
来自新疆和田的气象预报员梁凤森,于1970年9月接到调令,要求他10月1日赶到北京总参气象局报到。
“就是某年某月你到北京什么地方报到,我问他干什么,他说我们不知道,反正叫你去报到。”来自海军舟山基地,时任基地气象台副台长的李永科回忆道。
1976年3月30日,“向阳红五号”启航时,船舱内,一场特殊的誓师大会正在举行。各部门代表依次宣读决心书,个人代表纷纷发言,立志完成任务,掌声与口号声震得舱壁嗡嗡作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首次远洋调查誓师大会
来源 | 央视新闻
其实,船上几乎所有人员都没有远洋调查的经验,对浩瀚的太平洋充满未知。出发前,甚至有人写好了遗书。
在太平洋上放气球
朱章华在船上担任探空组组长,负责获取至关重要的高空气象资料,任务艰巨且充满挑战。“放气球有两个要求:准点,还要放得高。越高,数据越多。”然而在太平洋上,大风暴雨常常使简单的动作举步维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科研人员在“向阳红五号”调查船甲板上工作
来源 | 央视新闻
“气球很容易破,下面还挂着仪器,仪器坏了,信号就没了。”朱章华说,面对困难,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不断改进放球方法。
他们用脸盆盛满煤油,将球皮像洗衣服一样浸泡搓洗后晾干。“这样放上去的时候水汽就不会凝结在球上,不结冰。”
在海上暴风雨和对流层低温的双重考验下,探空组坚持每日两次释放气球,将探空气球送至2万多米高空,连续不断的信号声仿佛是胜利的凯歌。
最终,他们收获了9000余个高空气象数据,为导弹试验提供了数据支撑。
为洲际导弹选定靶场
1976年5月,科考船队载着满满的收获胜利归来。此次远洋调查历时50多天,航线创当时之最,获得了水文、气象、化学、重力、地质等一系列重要数据,为科学家研判选定靶场位置提供了根本支撑。
在此之后,“向阳红五号”又进行了三次远洋调查。
1978年5月,“向阳红五号”四次远洋调查的数据化作洲际导弹的“眼睛”——国防科委最终将靶心锁定于东经171°33′、南纬7°0′。
“向阳红五号”首次远航创下多个“新中国第一”:首次穿越岛链、首次进入太平洋、首次完成跨半球科考。
197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发布命令,表彰“向阳红五号”科考船队四进太平洋的突出贡献,并记集体二等功。这是和平年代人民海军给予一艘大型舰船的最高奖励。
如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胶片档案里,仍保存着这一国家行动的珍贵胶片档案。曾经“绝密”的档案资料,代表着一个民族向深蓝进发的决绝斗志。远洋调查,不仅是科研工作者在测绘海洋,更在测绘一个国家的未来坐标系。
参考文献:
[1]风雨兼程向大洋[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7-14.
[2]《国家记忆》东风五号传奇 绝密向阳红[OL].央视网,2024-08-27.
[3]百年瞬间丨新中国首次远洋科学调查[OL].央视新闻,2021-03-30.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