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提要:总的说来,DeepSeek极大提高了整个社会对AI的关注度,DeepSeek也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DeepSeek现象级传播的背后,也有必要进行一些“冷思考”,我们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首先,我国与美国相比,在大模型技术上尚未实现超越,仍处于追赶阶段;其次,当前的大模型技术正处于全球各家机构你追我赶、快速变化的发展态势中,大模型领域的每一项技术优势都不是恒定的,稍微停滞就会被超越,不做探索就会被甩开;最后,更为关键的是,大模型的应用范畴远不止于文本撰写,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更为重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致力于将大模型打造成为科学研究的关键工具与手段,构建基于大模型的科学研究工具生态体系,以充分发挥其在科研领域的潜在价值,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大模型在信息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内容产出的频率与供给速率,但并未改变传播生态中内容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结构关系。在当下,我们所进入的时代是大众借助机器进行生产、大众消费的阶段。此时,无需担忧AI大模型介入后会导致内容的缺失,因为用户消费的核心仍是内容本身,而非技术,只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增加了新的AI元素。以往内容生产由人类主导,而未来的内容生产主体将扩展为人类与机器共同构成。这意味着内容生产的供给主体将由单一的人类转变为人类与机器协同的复合主体,这才是大模型带来的一个重大变数。
一、DeepSeek现象级传播的背后成因
2025年1月,由深度求索公司研发的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该产品的传播影响力不仅跨越科技界与普通公众群体,更是引发了从中国本土到国际社会的讨论,DeepSeek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
首先,从大模型的产业层面上看,自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历经两年多的发展,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开始从专业探讨进入普遍大众应用拐点,前期积累已经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DeepSeek的出现就成为国内大模型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视野的一个标志。
其次,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AI大模型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如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都提出人工智能问题。全球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其视作引发全球新一轮技术升级的推动力量。
最后,从微观层面看,作为中国大模型技术发展的代表性成果,DeepSeek本身在工程层面具有独特巧妙之处,它标志着我国在追赶美国大模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感。
二、面对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保持清醒且客观的认识
总的说来,DeepSeek极大提高了整个社会对AI的关注度,DeepSeek也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DeepSeek现象级传播的背后,也有必要进行一些“冷思考”,我们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首先,我国与美国相比,在大模型技术上尚未实现超越,仍处于追赶阶段;其次,当前的大模型技术正处于全球各家机构你追我赶、快速变化的发展态势中,大模型领域的每一项技术优势都不是恒定的,稍微停滞就会被超越,不做探索就会被甩开;最后,更为关键的是,大模型的应用范畴远不止于文本撰写,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更为重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致力于将大模型打造成为科学研究的关键工具与手段,构建基于大模型的科学研究工具生态体系,以充分发挥其在科研领域的潜在价值,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总之,我们要对我国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保持清醒且客观的认识。
三、智媒时代,传媒行业应如何借力
实际上,中国媒体对大模型的接入并非新鲜事。两年前,众多媒体已开始接触大模型,例如文心一言、智谱清言、豆包等。每个大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有些模型在图像或视频制作方面表现出色,有些在文本生成领域优势明显,有些模型的API稳定性较高,还有些模型生成内容的幻觉成分较低等等。鉴于各个模型的这些特点,媒体在调用不同模型API时,需综合考量,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权衡与评估,以使大模型更好地服务于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
四、传播生态的生产与消费结构关系并未改变
大模型在信息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内容产出的频率与供给速率,但并未改变传播生态中内容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结构关系。
从大众文化的建构视角来看内容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大众媒体时代,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媒体的传播而形成,传播生态的基本结构关系是精英生产内容、大众消费,例如报纸与电视的记者编辑等精英群体生产内容,大众消费,进而形成大众文化形态。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大众文化转变为大众生产内容、大众消费的模式,例如流行文化,如每年的网络流行语等,多是源于社交媒体上的网民群体生产。当前进入大模型互联网时代,其本质依旧是大众生产内容、大众消费。大众生产内容的含义是大众使用AI提问,大众选择AI的输出结果,AI机器只是作为一个假定的被动对话者,用户才是内容的提出和选择者。AI大模型只是作为一种智能化工具为大众提供辅助,会加速生产的数量和频率。所以,从时间脉络来看,大模型的出现并非一夜之间改变了传播生产与消费的结构关系,而是整个传播生态演变历程中的一个环节。
在当下,我们所进入的时代是大众借助机器进行生产、大众消费的阶段。此时,无需担忧AI大模型介入后会导致内容的缺失,因为用户消费的核心仍是内容本身,而非技术,只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增加了新的AI元素。以往内容生产由人类主导,而未来的内容生产主体将扩展为人类与机器共同构成。这意味着内容生产的供给主体将由单一的人类转变为人类与机器协同的复合主体,这才是大模型带来的一个重大变数。
五、应对大模型带来的虚假信息挑战
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大模型会带来错误信息,有三个方面的可能:一是大模型本身的技术导致幻觉问题,会一本正经说假话;二是大模型的数据源自互联网,而互联网信息本身就存在不完全真实、夹杂虚假内容的问题,虚假信息或者信息不全面将难以避免;三是利用大模型技术生产内容变得极为便捷,致使任何人皆可轻易生成内容,这使得虚假信息在信息生态中的发展将伴随始终且数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虚假信息成为关键问题,机构媒体的公信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且珍贵。
当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于大众视野,人们将倾向于寻找具有公信力的信息来源。事实上,部分机构媒体具备提供准确信息判断的能力,这些机构媒体立足之处不在于信息传播的速度,而在于信息的可靠性。未来,公信力将成为衡量机构媒体的重要指标。
进一步看,机构媒体的公信力正面临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大模型发展所催生的新信息形态。例如,一些社交开源情报组织能够收集数十万人甚至更多信源提供的信息,借助后台的AI大模型进行自动交叉验证和历史查对等,信息的真实程度得到极大保障,这些虚假度很低的信息数量大,发布及时,这是传统机构的人力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这些开源组织能快速发布真实信息,很容易形成公信力,无疑会对未来的机构媒体形成挑战。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赛
新媒体编辑:苏威豪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