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配套活动AI青年创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上,7位来自学界和产业界的AI专家围坐一圈。主持人联合国高级专家办教授刘琛轻敲话筒,开启了关于“AI青年创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度对话。这场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思想碰撞,不仅探讨了技术前沿,更展现了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温度。
培养有温度的科技人才
在探讨AI与青少年教育的议题时,刘琛首先分享了一组发人深省的数据:英伟达数据显示其78%的员工是百万富翁,其中超50%个人资产超过2500万美元。这一现象引发了与会专家对技术经济价值与社会责任平衡的深入思考。
“在培养学生时,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看到技术带来的经济价值,更要引导他们理解技术发展的社会意义。”清华附中科技办公室主任谭洪政表示。
据介绍,由区教委、区教科院和清华大学共同支持的海淀区人工智能实验班,采用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在夯实数学思维、程序设计等技术基础的同时,也注重AI伦理教育。
以“自动驾驶伦理困境”课程为例,学生们需要以算法工程师的身份,思考当自动驾驶汽车面临前后都有行人的极端情况时,应该如何做出编程决策。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人才。”谭洪政表示,“我们通过‘挑战性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技术必须服务人类的根本原则。”这种将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模式,正在培养一批既掌握先进技术、又具备人文情怀的新时代科技人才。
构建AI发展的三重防护体系
在探讨AI安全治理议题时
海淀本土企业瑞莱智慧CEO田天说:
“AI就像一把双刃剑,
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被滥用。”
他表示
构建AI发展的安全防护体系
需要从三个维度着手
首先,要确保AI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当前AI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系统存在不完善之处,提升其稳定性和准确性是应用落地的首要前提。其次,要防范AI技术滥用风险。田天特别提到深度伪造等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需要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最后,随着AI能力提升,要思考如何确保其发展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避免技术失控。
“AI安全治理需要构建多层次的防护体系,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伦理、法律等多个维度。”田天建议,在推动AI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步建立相应的安全防护机制,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田天还指出,AI安全治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包容性的治理框架,“让数字时代的包容性成为促进AI安全发展的动力。”
让AI科普走进寻常百姓家
“家族群里长辈转发的‘如何免费下载AI软件’让我陷入思考。”知名科技博主林亦LYi、海克斯科技CEO李思远的分享引发在场听众的共鸣。他指出,当前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存在明显的“三个圈层”割裂:处于核心的AI研究者、活跃的科技爱好者,以及主要通过碎片化信息被动了解AI的普通大众。
“最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公众处于认知的外围圈层,他们对AI的理解往往被零散、不完整的信息所主导。”李思远表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的团队开发了“AI观察计划”系列科普内容,通过构建虚拟社区场景,生动展示AI在就业、社交等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内容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全网获得数千万播放量,有效帮助公众理解这项前沿技术。
在谈到科技向善时,李思远分享了一个来自乡村教师的真实案例。这位教师反映,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资源。受此启发,团队探索运用AI技术来分析儿童绘画作品,希望能为教师提供辅助参考。“这个项目让我们看到,AI技术可以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群。”李思远说。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个人智能的便利”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人工智能的普惠化成为关键议题。面壁科技创始人曾国洋表示:“从GPT-3到ChatGPT再到DeepSeek R1,我们看到大模型技术正在飞速演进。我们的目标是让AI变得更强大、更便宜、更普及,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人工智能的便利,就像计算机从几个房间大小的埃尼亚克发展到人人可用的智能手机一样。”他提出的“大模型知识密度”概念,通过在相同参数规模下提升模型能力,实现了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的有机统一。
清华大学副教授黄高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持审慎态度:“虽然大模型在解决复杂问题上取得突破,但神经网络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仍面临诸多挑战。AGI的实现时间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他强调产学研协作的重要性:“高校的自由探索精神与企业的数据、算力资源需要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AI青年一代肩负着特殊使命,既要勇攀技术高峰,又要坚守科技向善的初心。”整场讨论中,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正如主持人刘琛总结的:“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质’的飞跃,这要求技术创新必须与人文关怀、社会价值深度融合。”从青少年培养到科普传播,再到安全治理,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用行动证明: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可以并行不悖,而这正是AI时代最需要的温度。
记者:李平
编辑:李祎乔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