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把一本书从厚读到薄
1、剔骨式阅读法,初步消化书中的内容。剔出书中的内容要点,把全部精力聚焦在这部分内容上。有要点就提炼出来,没有要点就跳读、略读。
2、复述型阅读法,强化对书的理解。把书中的精华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加强对书的消化理解。这个方法对遇到看不懂的句子时尤为适用:先一脸关键词,再说出自己的疑问,最后复述句子。
3、分享型阅读法,完成阅读输出。在讲书人的角度,寻找书中值得分享的内容,消化吸收并分享给别人。这个方法不仅能促进主动阅读,加深对书的理解,还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和对内容的记忆度。
4、剔骨、复述、分享,走完阅读圆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必须经过这个阅读圆环,只有当自己消化理解并讲述给他人之后,才是真正的“朕已阅”。
二、如何写读书笔记
1、笔记形式
只要记笔记就有价值,与其纠结笔记形式,不如想想你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并且,记笔记一定要避免繁杂,不要试图把笔记记得非常漂亮。笔记知识帮自己实现阅读目标的,版式好看难看无关紧要。
有记笔记习惯的,建议多用电子笔记,容易整理和存储。没有记笔记习惯的,用纸、笔记录容易读进去
2、记完笔记后的更新
笔记不是必须更新整理,根据阅读目标来决定具体如何操作。常用的笔记更新法有:
1)纸质版转电子版。可以用照片识别文字,然后放到石墨文档或其他电子文档,以便于后期检索关键词。
2)合并主题。把笔记按照类别进行归类,并添加小标题,自动生成目录。
3、记笔记的时机
一本书彻底完成的标志,不是作者写完,也不是读者读完,而是消化完。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记笔记。对于看不出逻辑但仍能快速提炼要点的书籍,可以不记笔记。只需要用一个生活场景案例把书中的知识串联起来,确保理解知识点就可以了。
4、培养记笔记的好习惯
无论是以什么方式记笔记,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纸质版,哪怕随便记录,只要记录就有价值。
记笔记是给自己准备一份盲盒礼物。这个礼物打开后会有什么样的惊喜,我们是不知道的。
笔记还相当于一颗时间胶囊,在未来的某天会让自己感到惊喜。
三、读书一定要画思维导图吗?
1、思维导图对读书的价值:整理要点、关联内容、增强记忆、梳理框架。
2、用思维导图消化书中的内容
1)对于方法类的书,推荐按照“痛点-方法”的方法整理内容要点
2)文学类的书,做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可以分别画出任务线和时间线,这样就可以把复杂的架构理清楚。
3、不需要把整本书的思维导图画出来
相较于做思维导图,读书更重要的是应用。读完之后能将自己的痛点及书中的知识点关联起来,才有实际价值。
4、有没有适合新手的思维导图?——不要被“展示效果”干扰,看书原本就是为了消化书,为了把书中好的内容为自己所用,形式不过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已。
四、如何反复阅读与本书,加深对书的理解
1、为什么要反复读?
看书时的心境不同,对内容的感觉不同;在不同情况下,所受的启发不同;反复阅读可以在岁月中积累对书的感悟和理解。
反复阅读一本书会有新的发现。反复阅读一本书的意义在于,即便我们不能每次都得到新收获,也可以发现书的陪伴力量。
2、什么样的书值得反复阅读:刷新认知的书、戳心的书、消解情绪的书、经常使用的书
3、重读一本书的注意事项:确定重读的目的、不需要重新全读、注意做好标记。
五、用辩证的眼光进行批判式阅读
1、什么是批判式阅读?指对书中的内容保持中立态度,明白内容具有动态适应性。
2、批判式阅读需要重点关注什么?文章论据的论证是否合理、有力;文章中存在哪些前提,隐含假设或潜在偏见等。
3、如何做到批判式阅读?不迷恋作者、不迷恋书单、看不下去就先暂停
六、碎片化时代,如何深度阅读
1、乌鸦喝水式阅读:把一本书拆分成多个时间段阅读。碎片化阅读是,如果第一遍看完没有感觉,可以看第二遍、第三遍,直到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2、结合“T形能力模型”阅读。利用碎片化时间,要充分考虑自己欠缺什么,而不是广泛的阅读。
3、报名提升技能的课程,让老师推荐对应书单。
4、输出式阅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深度阅读的意义不一定是把每本书读透彻,而是每次读书都有一个输出的过程,在输出过程中加深对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