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裙子”,看“镜子”。
二战炮火正酣,延期服役的一群大学生为“捍卫眼睛的权利”而穿裙露腿,记者用镜头定格了1943年4月发生在芝加哥北帕克大学的这起事件。
男生们表示,女同学穿着工装裤和男性衬衫四处招摇,他们的眼睛已经厌烦透顶。
而女生却并未被激怒,有人淡定,有人咯咯掩嘴,有人哄堂大笑,有人把衬衫下摆拽出来,任其在微风中挑衅。
校方随即出手,勒令男生们穿回长裤。
这事儿表面挺闹剧,就是男生想赏心悦目,然后把欲望写在了脸上。
微博、头条……里的碎片化历史事件,大多类似上述,让你好奇吃瓜、消磨时间,却很难助力我们洞悉事实。
其实,“裙裤之争”与裙裤无关,该事件只是一面镜子。
上世纪初随自行车和竞技体育的普及,美国前卫女性穿上了长裤;咆哮的二十年代,中性化打扮风靡一时;四十年代时,对女性穿长裤和男性衬衫,社会已经有了相当的容忍度,已很少有人去指指点点。
那么,“镜子”(真正事实)又是啥?
战争期间,美国在诸多方面对女性放宽准入条件,比如大学的专业限制、特殊课程……等,使女性涌入了原本由男性主导的领域。
当时,无论职场、学校、学术……男性独享奶酪理所当然。
战争打破了原有秩序,让女性进入曾经由男性垄断的领地改变了竞争规则,势必形成冲击、挑战,刺痛神经。所以,男大学生们用穿裙来抗议规则的改变。
从“裙裤”这面镜子里可以看到,当时的多数男性也会采用类似“穿裙”的方式,来捍卫原有的优势。
显然,镜子里的“捍卫眼睛权利”并非闹剧,而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一点都不滑稽。
不信,你仔细看看照片中那几个大学生“万般委屈、哀哀怨怨”的小眼神。
文字(包括图像)所记录的历史大多是“参与人、时间地点,发生何事”,它很难记录或深入探讨该事件的动因、参与人的心态或动机、事件的后续涟漪。
换句话说,历史记录未必就是真正的事实。
个人观点:昨天的历史就像今天的事实,很难看清全貌。因为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原地,去一览无遗。
我给你挂一幅画,画的是一条裂缝
那咋办呢?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方法:我会有意绕开那些碎片化信息,不去哈哈镜、放大镜这一类APP里刷屏,不看“裙子”(噱头),宁肯多花点时间读书读长文(看镜子),不满足眼睛,只捍卫让眼睛睿智的权利。
顺道说一句,我个人认为:与其穿上裙子去对抗变化,不如欣赏和包容别人穿裤子。
君不见,这一到了夏天,满大街都是裙子,而且花得直晃眼睛,谁想拦都拦不住,就算遮住眼睛不想看,你也得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