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弘扬教育家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教育家精神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属性,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为贯彻落实向“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学校开辟“践行教育家精神”专栏,旨在构建风清气正、开拓创新的良好育人生态,将学校“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向纵深。
文 | 李莹 汪梓熠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个人简介
雷璇,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清华大学博士,中美富布赖特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国际韩礼德研究会执行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CSSCI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篇。曾获“北京市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理解当代中国”赛道一等奖。
2024年11月9日,在“第二届北京市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赛”总决赛的激烈角逐中,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师雷璇获本届赛事专业组一等奖。这一优异成绩不仅反映了我校青年教师优秀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更体现了我校积极应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出凸显法律翻译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道路。
思政元素和翻译的融合是“1+1>2”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雷璇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译英)》课程是我校法律英语和法律翻译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面向初步具备法治国际传播思维和素养的二年级学生。该课程深入贯彻“三进”工作要求,以《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为主要教材,深入推动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雷璇认为,融入思政元素方能进一步凸显法律翻译专业课程在当前时代的价值优势,能够实现“1+1>2”的教学效果。法律翻译有鲜明的文体特征、系统的知识要求以及重要的时代使命,在加强法治国际传播、塑造中国法治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法治国际话语权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
“我们汉英翻译教学的目标就是让世界理解当代中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雷璇积极响应学校学院号召,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明确为课程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形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法治国际传播意识,明确“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法律翻译原则,探索全面了解—结合时事—深入思考—明确观点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学习模式,实现品德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双轨融合”。
学生们如何理解与接受以时政翻译为主的本课程教材,是雷璇在课程设计时思考的首要问题。她通常会在前两周课程中以“强国”等能够引发同学们共鸣的核心概念为切入点,运用语言学与翻译理论视角介绍中外语境中的不同涵义及官方翻译演变并对比分析实际国际传播效果,同时结合当前时事热点,深入讨论翻译(特别是时政翻译)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价值,帮助同学们认识法律翻译专业在法治中国形象国际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呈现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感受到老师自己也身体力行地坚信法律翻译的重要意义,他们才会真正接受、感兴趣这门课程,并有所收获。”雷璇说。
“雷老师一直鼓励我们,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我们是有实力、有责任发出中国声音的,这种肯定让我到现在为止都备受鼓舞。”法律翻译2202班赵精霖表示,同学们对法律翻译专业有了更为强烈的认同感,对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有了更为深厚的使命感。
在2024年9月的“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中,雷璇同样荣获一等奖。“相比于荣誉,这些奖项带给我更多的是肯定,鼓励我继续探索面向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翻译课程思政建设。”
“我从学生时期走过来”,
想要走到学生中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进行学情评估并勾勒学生群体画像是雷璇在每学期课程开始前都要完成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先行课程,明确学生翻译学习的痛点难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班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动态制定并调整教学设计,包括语料选取、课堂实践形式、课程考核方式等。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雷璇意识到需要结合多元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她积极参与相关主题的教学研讨会和课程思政竞赛,向优秀专家前辈学习学界最新动态,再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建语料库、融合国内外慕课资源、在线平台进行翻译实践与互评,雷璇始终在尝试思考如何应用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实现教研融合。
课堂展示同样也是雷璇实践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输入到主动探索翻译意义的关键转换。“每一次课堂展示都是我和同学们共同交流与学习的珍贵过程”,在她的课堂上,总计已有一百余位同学完成过法律核心概念英译、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等不同主题的展示。而她会从主题确定、提纲设计到展示细节等整个过程中引导同学们的独立批判性思考,在展示介绍环节补充相关的拓展资料,并鼓励同学们围绕展示进行讨论交流。令雷璇感触颇深的是,很多同学还会坚持自己的研究志趣,将课堂展示继续丰富完善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并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创新项目。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课堂上雷老师会认真倾听我们的声音,尊重每个人的观点。”法律翻译2202班刘梓渝谈到,她由此对翻译学习产生了自发的兴趣。
“我要求我自己记住每一位同学的名字”。这是雷璇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的习惯。“这是我对同学们的尊重,我相信大家愿意在受到尊重的课堂上更为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以外,雷璇会通过邮件交流、课间答疑等方式与同学们保持密切沟通。她还发起了“奶茶时间”活动,请同学们喝杯奶茶,在轻松的氛围中谈论学业、生活与人生规划,以身作则影响、感染与号召同学们带着兴趣自发投入到法律翻译专业学习中。
时代发展AI赋能,
翻译专业人仍大有可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作为语言学与翻译研究青年学者,雷璇经常在不同场合遇到相似的提问:当前AI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翻译研究与学习的意义是什么?面对这样的质疑与挑战,她始终坚持自己的回答:“AI的确给翻译专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但同时也有力证明,翻译在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中所承载的国家意志与国家立场正是翻译研究与实践在当前时代的重要价值,也是很难被AI所取代的核心优势。”
如何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看待AI技术并应用于在翻译专业学习,也是雷璇在课程思政中重点思考的问题。她在课程中积极介绍各种新兴AI工具及功能,鼓励学生积极拥抱新技术,在应用实践中对比感受人工智能翻译的优势以及不可避免的AI幻觉对翻译效果造成的潜在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坚定专业自信,同时意识到自己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应当夯实翻译理论基础并锻炼批判性思维。
通过呈现AI技术在翻译教学各环节的实际效果,雷璇期望学生们实现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阐释,领悟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意义,提升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内容生产和供给能力。
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雷璇坚定地认为法律翻译专业仍然大有可为。“我们的同学可以抓住新的希望与机遇,通过AI赋能增强自己的法治国际传播能力,我愿做同学们涉外法治人才成长之路上的提灯人。”
多元合力,点亮青年教师成长道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北京市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决赛现场得知结果时,雷璇非常意外,因为一同参赛的有诸多资深且经验丰富的老师。但喜悦迅速平静之余,她感触更深的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自己投身具有法大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建设的努力正在被关注与肯定。
当然,这并非是独属一人的光辉,而是团队协作书写的荣耀。外国语学院的领导们都高度重视并且全程参与了本次参赛教学设计的多轮打磨,从课程整体设计思路、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环节、学生互动环节设置、学院专业特色的介绍凸显、AI新兴技术运用的效果及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这体现了外国语学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的良好学院氛围,也体现了外国语学院发挥学院专业优势特色、积极投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坚定决心。
雷璇也提到,虽然来校工作时间不长,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关心支持让自己尤为感动。通过积极参与教师发展活动、对谈交流,雷璇更为深入地了解法大历史与精神,增进了自己的法大人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特别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她表示作为翻译专业教师将全身心投身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建设。雷璇深受张晋藩教授“人民教育家”精神的感动鼓舞,向榜样看齐,在治学为师的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面对繁忙的教学科研双重任务,雷璇坦言的确很难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只能选择牺牲大部分休息时间,以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尽管如此,雷璇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苦中作乐,是应对挑战的最佳方式。”
“我想让同学们知道,如果我正在做的是我热爱与信仰的事情,我就可以走很远。”在中国政法大学这片青春与梦想的热土上,雷璇以其富有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点燃同学们的思想火花,鼓励同学们将自己的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培养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青年学生和教师,共同书写涉外法治人才教育的新篇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政法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依法治疆研究院揭牌仪式顺利举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中国政法大学战略合作工作协调会召开
弘扬教育家精神 | 刘译矾:教学创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法大微信【第20250425期】
内容来源:新闻中心
策划:黄楠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张瑶瑶
责任编辑:谢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