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建设县、镇、村三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构建“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社会治理新模式,解决了基层社会治理中力量分散、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陕西省紫阳县将社会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01
三级合力及时化解矛盾
2024年12月3日,紫阳县界岭镇双明村突发山体塌方,附近的一处施工工地上,安全员黄某因避让不及时被掩埋在塌方山石下,后经医护人员现场确认,黄某已当场死亡。12月9日,工地方及黄某家属双方到紫阳县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申请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在自愿、平等、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认可调解结果:被申请人一次性支付申请人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等。
紫阳县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于2023年8月1日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是安康市首个县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按照“中心搭台、部门唱戏”的思路,推动治理资源有效融合,邀请信访、扫黑办、综治中心等部门30余名工作人员入驻,邀请心理咨询师团队、律师团队、法学会团队等5个机构轮驻,46个平安建设成员单位随驻,面向全县提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服务。
“以前,由于矛盾纠纷复杂,基层不容易化解,容易引发矛盾升级。”紫阳县综治中心主任石磊说,“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成立后,一方面督促镇村两级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另一方面收集各镇网格员上报的重大矛盾纠纷,实现全县重大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化解。”
紫阳县建强一个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还规范建设了16个镇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并同步推进207个村(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镇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从横向来看,有效汇聚了派出所、司法、法庭等调处化解力量;从纵向来看,指导各村开展工作,对接县级部门,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村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依托便民服务大厅,规范设置综治窗口及专门的接待室,建立“排查、来访、调解”三本台账,构建“法律顾问+村(社区)干部+‘法律明白人’+民(辅)警+网格员”的基层调解队伍,牢牢守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第一道防线。
紫阳县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运行以来,累计接待群众7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2件,办理信访事项189件,指导镇村化解矛盾纠纷908件,排查办理网格事项2013件,整治风险隐患298个,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92%,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02
点滴小事赢得群众认可
“你们这个事情做得好,给大家都提供了方便。”看着新垒的石凳子,洞河镇马家庄村五组村民曹礼明对网格员余忠禄说。
马家庄村委会旁边住户密集,闲下来时村民们喜欢聚在村头的一块空地上谈天说地,时间长了,大家就你一块砖我一块砖地用旧砖头码出来一些“砖座”。余忠禄很快发现,这些旧砖码起来的座位,坐着既不舒服,也不稳当,没有人的时候,空地上这些旧“砖座”还很不美观。于是,余忠禄联系驻村工作队,通过工作队找来石材,发动群众一起动手重新砌了石头长凳,为村里打造了一处舒适美观的“谈天角”。
有了这处“谈天角”,群众休息更舒适了,还时常会有村民主动来打扫,让原本乱糟糟的一块空地,成为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道微景观。
洞河镇在网格化治理中,坚持“组网合一、一组多网”的思路,科学划分14个总网格、185个小微网格,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社会治理网,确保联网包户工作管理无盲区。具体工作中,洞河镇强化力量配备,将驻村队员、镇村组干部定责定岗到网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夯实各级网格责任,出台《干部入户走访群众制度》,要求镇干部每周在村开展工作不少于3天;同时要求各级干部和网格员,提高服务村民的意识,主动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需,通过精准高效的服务,赢得村民信任和支持。
“你看这晾衣杆、小菜园,我们心里盼望啥,干部都努力帮我们实现。”洞河镇二台子社区住户向世军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环境优美的紫阳县洞河镇二台子社区。毛润/摄
二台子社区是洞河镇脱贫攻坚期间新建的移民搬迁社区。派驻二台子的包联干部黄炜介绍,社区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作用,深入了解群众所愿所盼,建成79块小菜园,安装晾衣杆58根300米,修建充电桩2根。目前,二台子社区已形成一片小菜园、一根晾衣杆、一根充电桩、一个小库房、一个小厅堂、一个小课堂、一份公益岗的“七个一”模式,打造高质量服务型“星级社区”,推进社区共融共治共建共享。洞河镇党委书记唐帅说,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提高了,遇到矛盾纠纷,大家都愿意各自退让一步,共同促进构建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2024年,二台子社区矛盾纠纷较上年度下降了30%左右,全镇矛盾纠纷发生率也有明显下降。
洞河镇的网格化治理,是紫阳县网格化治理的一个侧面。2024年以来,紫阳县推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台+网格员+N”工作模式,推动1997名网格员、1443名调解员进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成为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桥梁,并汇聚镇村力量共同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1200余件,从点滴小事入手提升群众幸福感,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9882件,实现早发现、早化解、早治理。
03
守望相助浸润和美乡村
2024年11月30日,红椿镇街道社区网格员甄达怀在集镇安置点20号楼走访中发现,安置点居民余某和妹妹关系十分紧张,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双方曾因母亲的赡养问题发生激烈争执:余某的母亲行动不便,但她仍然习惯独立生活,余某只好给母亲租赁了房屋让其单独居住,妹妹得知后,指责余某没有履行好赡养义务,双方从语言争执上升为肢体冲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知心姐姐”程开兰(左)走访社区居民。(红椿镇政府供图)
甄达怀迅速将这一情况汇报给社区党支部书记程开兰,并组织双方到程开兰牵头建立的“知心姐姐”爱心工作室进行调解。程开兰等调解员理清事情原委,形成了双方都满意的调解结果:余某的母亲保管个人存折,余某承担母亲的房租费、医疗费,每月提供不低于200元的零花钱,余某的妹妹除了履行照顾母亲的义务外,不得干涉哥哥家务事。
这一调解得到余某及其妹妹、母亲的一致认可。
红椿镇党委书记汪泽海介绍,“知心姐姐”爱心工作室吸纳200余名志愿者参与,组建了护学、环保、关爱“三留守”、医疗服务、反诈宣传5支志愿服务队,通过志愿服务,让各类有需要的人群不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让和谐之风吹拂,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近年来,“知心姐姐”程开兰先后获得“全国五好家庭”“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好人”等荣誉。
“这些年,老李给咱们办了不少实事。”在蒿坪镇,说起老李,群众赞赏有加。“老李”名叫李雅文,是紫阳县公安局蒿坪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因为他处事公道,待人热心,群众都亲切地称他“老李”。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李雅文以自己的这个称号为名,成立了“老李”调解室。
2024年1月,蒿坪镇街道社区村民蔡某因向蒿坪镇双星社区村民邱某讨要200元欠款,在大街上与邱某发生拉扯,其间,两人双双倒地,蔡某肋骨骨折,经鉴定,蔡某的伤情达到患轻伤。为妥善处理这一纠纷,老李邀请镇法庭庭长、司法所所长、镇包联社区干部、两个社区的党支部书记等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最终,邱某一次性赔偿蔡某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以及其他各项费用8万余元。邱某后悔莫及称自己一时冲动给蔡某造成了身体的损害,也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蔡某对邱某的行为予以了谅解。
近五年来,“老李”调解室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100%。2024年8月,紫阳县蒿坪镇“老李”调解室被评为陕西省“枫桥式”人民调解工作室。
“‘知心姐姐’工作室、‘老李’调解室是紫阳县调解社会矛盾工作中涌现的特色品牌。”紫阳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龙兵说,“此外,还有高滩镇的‘老人大无忧’调解室、向阳镇‘老哈’调解室等多个解调室,成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农业农村局)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