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京兆一技人,爱研求实不爱名,一称专家已过誉,惭愧国人赶超心。
——陈芳允
陈芳允
(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
无线电电子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今天是他逝世25周年纪念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芳允院士(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01
求学立志,奠基电子
1916年
陈芳允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
1934年
18岁的他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
在老师吴有训先生的鼓励下
转入物理系就读
毕业后留校工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芳允就读于西南联大时的注册卡片(图片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1945年
他前往英国进修
先后参加
电视图像传输和雷达研制工作
是英国首套船上海洋雷达团队里
唯一的中国人
1953年
陈芳允从上海生理生化所调到北京
负责电子学研究所的筹建
此后的几年里
他带领团队研制出
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
并承担了机载雷达的改进任务
02
引航卫星,科研报国
1957年
苏联的人造卫星发射
引起了陈芳允的关注
陈芳允说,“我是搞电子的,
对卫星发的无线电信号有浓厚的兴趣。”
他和张志诚等合作
搞出一台接收无线电信号的设备
接收到苏联卫星的多普勒频率
并计算了它的轨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芳允(右一)与科学家们探讨问题(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1965年
我国开始了人造卫星项目
陈芳允积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他担任了关键的跟踪测量工作
技术负责人
并牵头布置了8个观测站
确保卫星跟踪测量工作万无一失
卫星测控设备的效费比要高
也要符合当前技术实力的实际
他说:“只要干,就不会比别人差。”
1970年4月24日
使用了这套测控方案的
中国首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人们很少知道
在任务开展的紧要关头
陈芳允的妻子正在病中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芳允、沈淑敏夫妇(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此后,面向国家需求
他又研究了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方案
1985年
因对卫星测控系统的突出贡献
陈芳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
陈芳允成为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03
国士无双,化为星辰
陈芳允晚年仍持续关注
我国的卫星导航事业
67岁那年
他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
进行定位导航的“双星定位系统”设想
奠定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
理论和技术基础
在自身热爱的卫星事业之外
陈芳允还有着战略科学家的眼光
他敏锐意识到
我国必须把握发展高技术的时机
1986年3月
《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送到中央领导手中
这正是陈芳允和杨嘉墀、王大珩、王淦昌
四人共同提出的
国家“863”计划的实施
极大地推动了
我国当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芳允(左二)参加“863”计划工作会议(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在高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
20世纪90年代
北京天文台(现国家天文台)
发起了小天体观测计划
2000年4月29日
陈芳允病逝
同年10月
他关心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发射
2001年
小天体观测计划中
编号为10929号的小行星
被命名为“陈芳允星”
它与“北斗”导航卫星、“东方红一号”
辉映在太空中
永恒闪耀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芳允在家中工作(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责任编辑:宋同舟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