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要着力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在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精准选择、精准对应,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是一个复杂系统,消费者年龄结构以及职业、性别、性格、爱好、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是决定消费需求特点和消费特征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其中就“满足不同年龄群体消费需求”作出部署。
在优化亲子游乐服务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推出一批高品质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引导商场、景区、街区等引入亲子乐园、无动力儿童乐园、手工坊等业态。顺应生育支持政策,更好满足多孩家庭旅游住宿需要。在提升老年人文旅服务品质方面,提出发展银发经济,推广康养、慢游、家庭游、怀旧游、错峰游等旅游产品。
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消费需求偏好、体验过程以及获取咨询渠道、购买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无论是政府引导、宣传,还是企业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推广和服务方式等,都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
首先,对于正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要以促进人生养成为目标,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设计、配置。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积累、接受知识能力和对新事物的鉴别能力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文化活动和旅游产品的内容、形态等对于青少年儿童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塑造作用。
因此,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研发形式上寓教于乐、内容上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如少儿题材舞台剧目、非遗和传统文化体验、现代科技研学、生活和社会知识认知、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等,让他们在课堂之外的休闲、娱乐、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营养,促进人生养成和全面成长。
其次,对于中青年消费群体,要根据这一人群的生活、工作节奏,开发有助于消除疲劳、调适心态、促进健康的“疗愈”型文化和旅游产品。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中青年人群,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特别需要通过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进行身心“疗愈”。
因此,可以依托古城、古镇、乡村田园、历史街区、山地森林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等资源开发漫游型文化和旅游产品;结合游泳、跑步、自行车、网球、瑜伽、户外徒步等活动开发运动休闲型旅游产品;结合音乐会、读书会、分享会、鉴赏会及演艺活动等文化活动开发休闲型旅游产品,温泉、保健、禅修、度假等健康类产品等。
再次,要关注银发族,开发和提供适老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旅游消费群体,特别是刚刚退休的“新老年人”,是有钱、有闲、有需求的文旅消费“实力股”,他们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
因此,针对老年文化和旅游消费群体,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发自然和文化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养旅居以及摄影、书法、绘画、花艺、手工、公益等主题性、专门性产品和活动。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方面,要根据这一人群的健康状况设计专门的适老化服务设施、服务设备和服务流程,为他们出行提供最大的便利。
最后,要充分考虑以家庭为单元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随着公共假日的增多,以家庭为单元的出游人群越来越多,特别是多孩家庭的亲子游市场,已经成为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
因此,要根据家庭消费特点,设计和配置亲子酒店或亲子客房、亲子餐厅或亲子套餐、亲子影剧院、亲子游乐场以及亲子研学、亲子运动、亲子社会实践、亲子公益活动等适合家庭成员共同消费和参与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让人们在消费和参与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愉悦心情,还可以增进家人亲情、促进家庭和睦。
总之,旅游行业要着力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在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精准选择、精准对接,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5年2月20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