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易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助力卒中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07 12:10:43   浏览次数:17  发布人:f55c****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我很荣幸,代表中国科学家站在这里。”当地时间2月5日,在美国洛杉矶开幕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中国临床科学家王拥军因在卒中领域的科研和临床方面所作出的全球性贡献,被授予“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该奖项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起设立,由该领域内知名专家、学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提名,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被认为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这是该奖项设立

    “我很荣幸,代表中国科学家站在这里。”当地时间2月5日,在美国洛杉矶开幕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中国临床科学家王拥军因在卒中领域的科研和临床方面所作出的全球性贡献,被授予“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

    该奖项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起设立,由该领域内知名专家、学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提名,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被认为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这是该奖项设立34年以来,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王拥军在颁奖结束后的主题发言中说:“在过去30年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和我的团队非常幸运能够见证并参与这一重要的历史变革。”

    我国是世界上卒中疾病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40年来,王拥军带领团队针对这一疾病的防、治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开展了突破性研究:

    ——方法。在卒中治疗中,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无法实现“1+1=2”的效果是困扰业界数十年的难题。通过CHANCE系列研究,王拥军找到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的“甜蜜点”,改写全球诊疗指南;进而又找到导致部分人群使用氯吡格雷效果不佳的“绕行基因”并提出替代方案。这项研究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率从11%下降到6%。来自中国的CHANCE方案,被多个医学权威机构和期刊评价为国际卒中领域的重大突破,推动全球缺血性卒中治疗进入“双抗时代”。

    ——药物。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静脉溶栓是治疗的第一选择,传统静脉溶栓药物阿替普酶生产工艺复杂、产能有限,导致药物缺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王拥军团队对新型溶栓药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尿激酶原进行临床研发,证实这3种药物在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这3种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低的药物已陆续通过中国和欧美国家药物监管部门的批准,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这一突破彻底解决了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药物短缺,解决了溶栓药物的“卡脖子”难题,还可支撑中国贡献全球溶栓药物50%以上产能,打破卒中领域溶栓药物的国际垄断。

    ——时间。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多年以来,传统静脉溶栓时间窗始终被“锁定”在4.5个小时,但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国家而言,约有67%至75%的患者无法在这个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拥军团队综合应用影像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上第一次设计并证实了扩大静脉溶栓时间窗至24个小时的溶栓治疗新方案。这意味着,9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得到溶栓治疗,在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的同时患者致残率能够降低8.8%。这也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认为“对全球临床实践具有深远影响”。传统急性卒中诊疗模式中,患者进入医院到接受溶栓治疗平均时间大约60分钟,王拥军团队整合国产自主产权低场强核磁、人工智能系统和新一代溶栓药物等技术,将传统模式的各环节高度组织化,创新设计“急诊卒中单元”,将这一时间缩短到20分钟以内,为更多患者争取到治疗机会。

    ——模式。作为中国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王拥军充分应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覆盖全国的“国家—省级—地方中心”3级国家卒中临床研究网络,以及“学术PI+方法学+管理学”的项目团队运营模式;通过打造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实现全国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治疗标准的统一,以及临床研究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王拥军还首创了脑血管病药物研发逆向转化新范式,通过建立高质量的中国人群脑卒中多组学多模态数据库集STROMICS,筛选出多个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靶点,获得相关发明专利13项,实现新药研发模式从“知识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将新药靶点从发现到药物上市的时间从传统模式的近20年缩短到3至7年。

    通过一系列体系的建设,王拥军团队有效打通了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堵点,形成了可复制的临床研究“天坛模式”。

    “我们的使命尚未完全完成,”王拥军表示,“期待着更多试验的结果。”

    文:通讯员 卢国强 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编辑:秦明睿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JM6XU9P】获取授权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f55c****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yixu.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