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掀起了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高潮,为文化科技融合带来新机遇,也为中关村主题文艺创作带来了春天。3月31日,中关村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恳谈会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召开。这场汇聚市、区领导,科技界、企业界代表与文艺界精英的“破次元”对话,为新时代中关村题材创作吹响号角。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传奇篇章。在这里,三山五园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文脉,1949年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历史抉择更为这片土地注入红色基因。从“两弹一星”的精神丰碑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创业传奇,从改革开放的科技春潮到新时代的创新高地,海淀始终走在国家创新发展前沿。在科技硬实力蓬勃发展的同时,一大批文艺作品生动展现了这片创新热土的人文魅力,更有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海淀,共同谱写新时代的“中关村故事”。
在交流环节,编剧王小枪分享了对新时代中关村题材创作的思考。他结合创作《功勋》的经验,提出在尊重原型基础上适当艺术虚构的创作方法。同时建议将中关村元素与警务、医疗、金融等题材跨界融合,以及尝试科幻类型,让科技故事更生动地展现时代精神。
《人民文学》主编、北京作协副主席徐则臣提出,中关村题材创作应紧扣重大时间节点,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时代叙事。并建议重大主题创作需要建立“双向奔赴”机制:一方面通过文联系统搭建创作平台,另一方面组织编剧深入科创一线采风。
北京创业之路咖啡有限公司创始人苏菂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感悟。作为中关村创业生态的深度参与者,他见证了无数普通创业者的奋斗历程。苏菂希望能将这些创业经历整理成书或改编为影视作品,让这些充满汗水与梦想的故事激励更多年轻人勇敢追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阐述了中关村题材创作的关键要点。他认为,作品要注重历史延续性;其次,在表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更要聚焦人物精神世界;同时,要把握中关村特有的“科技+人文”双重特质,注意科技创新与文化积淀的互动关系。
作为氪星创服董事长,董博同样亲历了中关村从“双创”热潮到高质量发展的完整历程。他认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科技服务业的演变。建议中关村题材创作可以聚焦几个维度:一是展现创业者、投资人、科学家、服务者等多元群体;二是记录政策制定者的创新探索;三是呈现孵化器等服务平台的发展变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提到,中关村精神需要更生动的艺术表达,建议文艺工作者深入科研一线,捕捉类似“科学家骑旧自行车上班”这样充满张力的细节,用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让年轻人理解:所谓科研报国,既有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平凡日子里的坚守。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冯远征以演员的敏锐视角,强调创作必须“扎根生活”,关键在于挖掘科技英雄的“凡人时刻”,善于挖掘人物面临的情感冲突,如家庭与事业的抉择、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科技创新的故事要打动人心,关键在于塑造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创新者形象。”
作家宁肯认为,中关村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基因。这里既是科研攻关的前沿阵地,又延续着老北京的人文血脉。实验室与胡同相邻,算法与市井交融,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书写中关村,需要直面特殊年代的精神遗产,又要在时代洪流中捕捉创新者的生命律动。
这场思想碰撞为新时代中关村题材创作注入了新动能。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精神地标,中关村也早已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从《中国合伙人》的热血创业故事,到《中关村风云》展现的时代变革;从纪录片《创新中国》的科技探索,到话剧《海淀之北》的人文思考,多元化的文艺作品共同构建了中关村的立体形象。《北漂往事》《跑步穿过中关村》等书籍也以细腻笔触记录了普通大众对未来的积极向往。这些作品生动展现了科技工作者和创业者的精神世界,让科技创新的时代强音与人文关怀的温暖底色交相辉映。
记者:高玉超
编辑:张斌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