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东大门,更是“一带一路”通道上的重要节点。这里,气候宜人,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绚丽多彩。在古代,因“彩云南现,县在云之南”,祥云县成为最早叫“云南”的地方。
这里,山水田园是诗,美景美食是诗,古镇村落也是诗。近年来,在沪滇协作项目的大力帮扶下,祥云县深入挖掘自身资源潜力,在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建设、优化民生服务等领域精准施策,全力推进,一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01
合作共建,“花”产业绽放新“花”样
申洱花卉产业园基地位于祥云县沙龙镇青海湖畔,由祥云县人民政府和上海虹华园艺有限公司共同投建,规划面积652亩,总投资1.5亿元。目前,完成投资9000万元(其中沪滇资金2600万元),建成种植花卉大棚440亩、冷藏库5个、包装运输车间1个,打造了“花努力”“沙龙生花”等特色花卉品牌,年产值达5000万元、年利润超过800万元。产业园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振兴样板。
“以花兴村”,政企合作促乡村发展。项目采取“沪滇协作+政企合作”共建模式,采用“资金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发展方式,一期和二期项目政府通过整合沪滇资金和财政衔接资金建设温室大棚出租给企业进行特色花卉种植,企业每年按政府投资额的相应比例支付租金,租金由镇合作联社统筹向7个村(社区)合作社进行分配,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加强了各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及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等,目前已收入租金416万元,今年全镇各村村集体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特色花卉产业的发展,有力推动全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以花富农”,健全机制促农民增收。建立了完善的“四金联结机制+扶志扶智长效机制”,采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联结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要素入股得股金、集体收益分现金”,助推村集体、农户多方同步增收。建立了科学的股份合作机制,联动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资金等要素入股镇党委领办的“七馨合作联社”,整合资金建设花卉大棚,联绑龙头企业收取租金,收益按入股比例进行分红,2024年合作联社收入近300万元,7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5万元以上。建立了稳定的扶志长效机制,带动困难群体就业增收。吸收周边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近就业,持续加强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务工人员赶超争先的发展劲头,提升致富内生动力。通过政企合力开展的技能和就业培训,推动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家门口”务工500余人,长期用工近300人,月均工资达3500元,解决了当地群众以往“挣钱、顾家”难以兼顾的问题,有效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务工群众正在申洱花卉产业园内采摘鲜花。
“以花延链”,加快产业链延伸。建立了长效的辐射带动机制,构建花卉产业发展样板。全县以申洱花卉产业园为龙头,依托申洱花卉产业基地技术、种源、销售平台等优势,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先后培育带动九鼎花卉、辉耀农牧等鲜花种植企业,在祥云县云南驿镇、禾甸镇、刘厂镇持续投入沪滇协作资金3610万元建设花卉基地300亩,目前已建成温室大棚、分拣车间、恒温保鲜库等。项目全面建成后可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32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260万元以上,实现产业增效、集体增收、群众受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振兴样板,打造花卉产业集群,“花产业”实现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沪滇协作”促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政企合作”促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家门口务工”促群众携手共同富裕。通过谋划“花文章”,做强“花产业”,提升“花经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建设一批城市农业生态园、农文旅融合花园。
02
群策群力,谱健康惠民新篇
2010年3月以来,祥云县人民医院依托沪滇协作机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交九院)连续签订了3轮共11年的对口支援协议。
截至目前,上交九院共派出22批医疗队116名专家到祥云县人民医院工作,通过对口支援深化精准帮扶,全面提升了祥云县人民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了祥云县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县域就诊率达到91.6%以上,县外转诊率从21.5%降至1.92%。门急诊量从20.8万人次增至91.88万人次,住院手术量增长209%(从5280台增长到1.6万台)。2019年,祥云县人民医院晋升三级医院,2022年,祥云县人民医院加挂大理州第三人民医院牌子,支持建成区域医疗中心。
2023年上交九院与祥云县人民医院合作转型为医联体模式,挂牌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等4个国家级平台,组建科室联盟并设立2个专家工作站,通过“名誉主任负责制”“候鸟式专家团队”等机制创新,实现从学科攻坚到体系重构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协同”三维帮扶体系。探索的“东西协作+县域医改”融合发展路径,为西部偏远地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祥云经验”。
完善高水平人才体系。通过“师带徒+远程指导+赴沪进修”模式,培养28名长期进修骨干、135名管理干部。同时,两院医护人员共开展了73个科研课题,发表SCI论文8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1项。在上交九院的精准帮扶下,祥云县医院口腔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教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目前,口腔科先后派出20余人次到上交九院进行短期学习和长期进修。“我去上交九院进修了一年,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带回来了3到5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实现落地和实施。现在,周边县域部分病人也到我们医院就诊。”祥云县医院口腔科口内儿牙组组长徐晓琴说。
创新发展智慧医疗。建成全省首家援滇远程医学会诊中心,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52例、手术指导79台、影像诊断330次,让群众足不出县就能享受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创新建立了“名誉主任制”,聘请上交九院专家任学科带头人,首创“科室主任负责制”,赋予帮扶专家人财物管理权;构建“候鸟式专家+本土团队”长效帮扶机制。2024年开展专家门诊650人次、手术指导170台次,实施20项新技术。
通过“技术平移+管理输出”,祥云县实现90%大病县域治疗,县域医保基金支出占比下降15.6%,群众就医成本降低40%以上,形成“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新格局,被云南省委主要领导评价为“群众欢迎的就医体系”。
03
齐心协力,助力红色乡村焕新颜
走进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社区,宽敞的道路两旁,飘扬的国旗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王家庄社区是革命老区,也是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的家乡。近年来,在沪滇协作项目的强力推动下,王家庄社区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多项荣誉,村党总支被中共云南省委表彰为“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盘活红色资源。围绕“红色文化+美丽乡村+农业农村+红色旅游”主线,融入基层党建“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示范带重点布局,以党建强带动发展强,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立足生态优势,做强烤烟、秋豌豆、特色经济林果、土碱制作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推广发展红梨等特色产业5600余亩,农业产值突破3600万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万元。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挖掘红色资源富矿,提升改造游览栈道,开发土碱文创产品,2015年王家庄社区被表彰为“优秀红色旅游乡村”,2023年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带动、文旅融合引领,采取“飞地抱团”“存量盘活”“自主造血”等模式,强村富民同频共振,推动企业用工和群众务工精准对接,2024年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8万元。
激活红色引擎。坚持头雁、归雁并重,引育并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精准回引7名大学毕业生回村任职,抓实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深入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三公开”制度和“三资”管理要求,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归雁”工程,扎实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人才反哺家乡搭建平台。坚持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民间技艺同向发力,壮大“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队伍,民间土碱制作技艺被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传承红色基因。牢牢把握祥云红色文化重要发源地的优势,以红色文化引领文明乡风。加大红色资源挖掘和烈士故居保护修缮力度,挂牌成立“红色书屋”、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祥云县实践示范点,深入开展“学红色经典、受红色教育、传红色基因”行动,先后整理出版《王德三遗文选》《王德三(连环画)》等红色书籍,播放红色花灯剧《省委书记王德三》,多角度、深层次展现王家庄红色文化底蕴。以“一门三杰”良好家风为标杆,深入挖掘“王、胡、朱、张”四姓传统家训蕴含的治理内涵。引导党员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党员带头摒弃陈规陋习,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2020年王家庄社区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创新红色治理。始终把和谐稳定、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推动村美人和业兴。创新实施政治引领、法治保障、自治强基、智治支撑、德治教化“五治融合”,建成“数字乡村试点”“5G网络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合理划分12个治理网格,指定30个党员中心户、91名网格员,形成“支部联网、党员中心户联片、党员联户、网格员联重点人群”服务网格。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培植云南红梨、冬桃等生态林果产业,实现荒山变“花果山”。深入实施“添绿增彩”行动,高标准打造15个口袋公园和主题小广场,2018年王家庄社区被列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2022年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
筑牢红色堡垒。把织密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乡村党组织体系作为固本之策和长远之计。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工作主题,党组织书记带头讲党课,推广“送学上门”“送教上门”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推进“双整百千”四级联创,优化党组织设置,“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乡村党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积极争取高点定位、倾斜支持,实施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大理州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等项目,建成一批党群服务中心、民族团结教育广场、中心敬老院等新阵地。先后荣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农业农村局)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6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