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易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安徽桐城市:“六尺巷”的治理新动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05 12:26:04   浏览次数:1  发布人:afc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墙诗》背后的故事发生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参观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近年来,桐城市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建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墙诗》背后的故事发生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参观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近年来,桐城市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建立“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本体系,充分发挥德治功能,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和基层治理的全面提升。

    01

    尚礼弘德

    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官桥村民风淳朴,乡里乡亲和睦。2006年,江苏盐城姑娘刘巧毓嫁到该村冲口村民组。从嫁过来那天,刘巧毓就注意到,婆婆周桂兰一直照顾隔壁邻居——患有听力残疾的五保户老人叶圣祥,逢年过节还会把老人接到家里一起过节。

    2018年,刘巧毓家从原来居住的山上搬迁到山下,并开始经营早点生意。她每天凌晨2点钟起床,蒸米饭,做熟食,然后到路口售卖,十分辛苦。但看到已经70多岁的婆婆周桂兰依旧每天上山下山照顾叶圣祥,她主动接下重担,每天骑车10多分钟赶到山上叶圣祥家里,为老人送饭、洗衣、扫地,风雨无阻。2020年7月,刘巧毓夫妇还为叶圣祥建了钢构卫生间,安装了坐便器,解决了老人上洗手间的难题。

    刘巧毓婆媳两代人爱心接力40年,直到2021年7月,84岁的叶圣祥安然离世。2022年,周桂兰、刘巧毓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评选中光荣上榜。

    在官桥村,不仅有周桂兰、刘巧毓,还有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安庆好人”占艮华、多次勇救落水人员的刘克彪、将一生积蓄捐献给村里兴修家塘的胡年云、捐献遗体的“桐城好人”胡来虎等一批勤劳善良、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的普通人典范。官桥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好人村”。

    官桥村是桐城市营造和谐乡村氛围的典范,更是桐城市弘扬“六尺巷”精神内涵的典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桐城市文昌街道翻身社区睦邻会客厅调解群众纠纷现场。

    近年来,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为贵精神内涵,创作以六尺巷为题材的歌曲、黄梅戏、影视剧等文艺作品18部。2024年该市共组织大型演出15场,在公园、广场、景区等公共场所建设六尺巷文化墙600余面,开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讲”2300余场次,将“六尺巷”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纳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好婆媳”以及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等评选的内容中。通过大力培树先进典型,桐城市有10人获评“中国好人”,27人获评“安徽好人”,244人获评“安庆好人”。此外,桐城市还评选出桐城道德模范82人。

    02

    群众说事

    “一到秋天,家家户户门口和沟渠里面全是飞絮,衣服被子都不敢拿出来晒。”“以前我们都在这洗衣服,现在洗衣条板旁边全是垃圾,水里漂的都是塑料袋,没法用啦!”曾经,一提到齐庄大塘,周边200余户村民全都烦恼不已。齐庄大塘属双港镇龙山村齐庄、齐中、先进、吴汪四个村民组的集体塘口,面积约8亩,除了为周边住户提供生活用水,还要保障周边500余亩农田的灌溉。可是,由于疏于管理,塘内一度长满芦苇,给村民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诉求,推动村民自治,2019年9月,龙山村召集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五老”等力量成立龙山村议事协商委员会,建立议事协商制度。

    2022年3月12日上午,在龙山村民主协商议事厅里,齐庄等四个村民组代表和村里的议事协商会成员聚在一起,围绕齐庄大塘的治理召开了一场议事协商会。会议的召集人、龙山村党总支书记张晓英就齐庄大塘修不修、怎么修、谁来修一系列问题和村民组代表们共同商讨。修塘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和赞同,对于修塘的具体问题,大家则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经过商讨,最后决定推荐由倡导人齐志忠、吴四五、齐树林、谢换新四人负责齐庄大塘的兴修工作。整体思路是:将塘埂上杨树全部砍除,用块石护坡,岸边重新栽种红叶石楠等风景树用以绿化环境,将塘内芦苇全部挖出,淤泥清除干净,压实塘底,重新安装排水管、疏通阴井。

    2022年4月10日,修缮一新的大塘蓄水完工,住在塘边的村民都自发前来参观,人们欢声笑语,感叹这水面宽敞、水流通畅、水质清澈才是齐庄大塘应该有的样子。

    截至目前,龙山村议事协商委员会已累计收集群众反馈事项500多条,帮助解决群众诉求200余个,真正把议事协商会议开到群众“家门口”“心窝里”,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向“请民做主”的转变。2021年双港镇龙山村成功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验试点单位。

    在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中,桐城市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全面推行村民说事制度,激发群众自治活力,除了龙山村的议事协商会,各地都有由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形式多样的村民说事会,如孔城镇的“五老”现场说事,双港镇的板凳会等。这些村民说事会聚焦发展大事、民生实事、邻里琐事,急事马上说、缓事定期说,确保事事有人办。2024年,全市共开展各类群众说事会1552场,解决各类问题1102件。

    03

    多元解事

    在青草镇夏星村的“六尺巷调解室”内,一场涉及10多户群众的矛盾纠纷被悄然化解。

    2023年6月25日,青草镇夏星村亚星公司无人机喷洒农药时,因操作不当致南该村10户村民的蔬菜、3户村民的蜜蜂严重受损。接到投诉后,夏星村党总支书记张玉国立即召集亚星公司和受损村民到现场核实情况,亚星公司确有过错。此后,双方到村“六尺巷调解室”进行调解。开始,受损村民反应激烈,但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要想想先贤的六尺巷精神,各自退让一点,意气用事解放不了问题。”经张玉国耐心劝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亚星公司对受损村民进行赔偿,并承诺改进作业方式,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同样的场景也在龙眠街道南演社区“六尺巷调解室”内上演。房东戴某和租户汪某因退租问题发生矛盾,两人一度吵得不可开交,吸引了一大群周边群众围观,影响社区和谐。南演社区调解员了解情况后,在社区“六尺巷调解室”以六尺巷的典故动之以情,用法律法规晓之以理,成功化解了双方矛盾,最终二人各退一步,握手言和,实现事心双解。

    “六尺巷调解室”成效显著,缘于桐城市人民法院的法官在调解民事纠纷过程中总结出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该工作法经过再造,形成了“听、找、借、劝、商、评”六步矛盾化解机制,在全市广泛推行,成为各级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的有效方法:听,即耐心听取双方诉求;找,就是找准信访诉求的关键点、各方利益的平衡点、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借,就是借古喻今,陈述“六尺巷”典故,强者先让,达到互谅互让;劝,就是讲透情理、讲明事理、讲清法理,唤醒信访者的理性;商,就是在政策和法律法规框架内,商量计策,推动问题解决,实现案结事了;评,就是邀请利益诉求方、群众代表、人大代表等对已办结的信访案进行评价和回访。

    “六尺巷调解室”遍布桐城全市15个镇(街道)和226个村,是桐城市调解纠纷的“主战场”,2024年化解矛盾纠纷2787起,化解率达到99.74%。将99%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除了“六尺巷调解室”,群众之间有纠纷,还可以到桐城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化解。中心设立住建、教育、农业农村等10个接访窗口,4个法律工作室、心理咨询室,进驻速裁团队和劳动争议、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等8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实现信访、调解、仲裁、诉讼“一揽子”为民解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六尺巷典故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后,桐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吴菲/摄

    04

    网格管事

    黄甲镇黄铺村位于桐城市西北,是个典型的山区村,村民居住分散,山高岭大、地广人稀,给基层治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曾经这里也是矛盾多发地。

    2022年6月,该村村民、茶叶种植大户吴昌义收到“镇上领导”的微信信息,说要帮助他申请茶叶种植项目,让他当天就微信转账5万元用于前期立项、购买茶苗等费用。吴昌义收到信息后看着熟悉的头像和名字,想也没想便准备转账,但由于手机里的余额不足5万元,吴昌义便准备找村民组组长吴昌青借钱垫上。

    吴昌青是倒爬岭村民组组长,同时也担任倒爬岭片区网格员。经常为村民做反诈宣传的吴昌青听了吴昌义借钱的缘由后,察觉到不对劲,5万元对于村里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吴昌青先是稳住了急着转钱的吴昌义,后又赶忙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村包组干部李根丽,李根丽当即跟镇里联系核实情况,这才发现是骗子冒用了镇上领导的头像和昵称,所谓的茶叶种植项目根本子虚乌有。一场骗局及时被戳穿。

    提起网格员吴建军,黄甲镇黄铺村村民吴七友也是满满的感激。脱贫攻坚期间,吴七友家条件尚好,未纳入贫困户。2023年12月,吴七友突发严重心脏病,手术后丧失了劳动能力。而在此之前,他妻子就因为有慢性病不能干重活,儿媳也因疾病没有劳动能力。吴七友丧失劳动能力后,全家仅靠儿子一人的务工收入维持家庭生计,生活顿时变得捉襟见肘。

    吴建军了解吴七友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便向村委会反映,村委会通过调查核实后为其申请了整户低保,并按政策及时纳入监测户管理。现在吴七友家每月可以领取2440元低保金,每年有900元左右小额信贷(三合)收益,同时,享受健康帮扶、教育帮扶等一系列帮扶政策。

    现如今,桐城市共选聘1599名网格长、7258名网格员,作为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编织着一张覆盖全村的社会治理网络。网格员化身基础信息采集的“信息员”、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安全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调解员”、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员”,成为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先行者。桐城市将9大类乡村治理问题纳入网格综合管理,设立网格巡查点539个,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23个部门纳入“大联勤”,实现部门联合、问题联办。现已累计上报社会治理事项40万余条,办结率达99.5%。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农业农村局)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afc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yixu.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