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笠翁对韵》学完了,接下来还是继续补童子功的课,这次选的是《千字文》这个文本。记得黄简老师在《回忆柳曾符先生》的一文中说,柳先生在复旦讲文字学时,曾经说:“凡是一字,当明六义:一此字如何写?二此字如何读?三此字如何讲?四此字为何如此写?五此字为何如此读?六此字为何如此讲?此六义有一不明,不得云识此字。”柳先生说自己姓柳,却不识柳字,因为做不到这六义。从这个角度看来,我大抵是个文盲了,因为我一个字也识不得。
我们回到正题,现在通行本的《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周兴嗣编定的。据说在此之前也有过三个版本的千字文,分别是三国时钟繇、东晋王羲之和南齐萧子范编写的,只是现在没有流传下来。我在网上查资料时,看到过一个书法作品《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已经被确认为伪作了。
今本千字文早期是为了练习书法用的,梁武帝萧衍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让人拓印了王羲之书法作品中一千个不同的字,给皇室的小孩学习书法,只是这凌乱的识字卡实在有点不好用。于是梁武帝就想到了手下的一个大臣,才思敏捷善于作文的周兴嗣,对周兴嗣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这个任务的难度,假如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给你一千字,不能重复使用也不可以遗漏,把它组织为一篇语句通顺,言之有物还要合辙押韵,便于记忆诵读的作文。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面对这道作文题是要崩溃的,传说周兴嗣想了一夜,头发全白了,就完成了这篇《次韵王羲之千字》,这篇文章一出顿时传诵千古。就算我们现代没经过古文启蒙的学生,大多也会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历代著名的书法家大都写过千字文,最著名的当属隋朝的智永和尚,他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是著名的书法家,据说他一生中写了八百本《真草千字文》,送给了江南的一些寺院。我们在了解字形时会参考他的《真草千字文》和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探求本义和篆书字形则以《说文解字》为基准,再尽量查找甲骨文、金文等资料,试着去探寻造字本源,再参考《辞海》等现代汉语字典,力求了解千字文的“六义”。
当然有些书法上的笔势,和语文课本上的笔划笔顺不一致,还有为了追求押韵,我们也会探寻古音读法,这方面的内容如果还在读书的小朋友请忽略,因为和语文课本的标准答案不一样,会影响考试成绩。
总之《千字文》在中国蒙学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这诗虽然有讥讽,乡村私塾教育条件的艰辛和私塾老先生不学无术的意思,也可以看到《千字文》的影响无远弗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