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那是2016年早春的一个中午,微信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向我推荐了一个好用的书写平台——简书。
我记得,那时的自己是一个轻度的App控,看见好用好玩的App,总是忍不住的下载试用。
我记得,自己看到这篇文章的推送后,立马欣欣然地下载了简书App,然后写下了当时的感受:“试用了一下,感觉这个App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书写界面非常的简洁、清爽,大爱。希望借助这个App,从今天开始,每天记录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来见证自己的成长。”
我记得,2016年的简书,真的是写作者云集的地方。那时候,简书首页的文章质量都很高,当然“首页投稿”的门槛也不低。
我记得,我在简书创作的前两篇文章都被首页秒拒,但还是被相关的专题收录,并得到了一些读者的关注,我很开心。
我记得,我在简书创作的第3篇文章是我自己最喜欢的几款App的使用体会。文章写好后,我分别向“首页投稿”、“工具癖”等栏目进行了投稿,并顺利通过。第二天上午被编辑推荐到首页,继而成为热门文章,当天点击率就飙升至14000+,获赞1000+,关注200+。
我记得,这次奇妙的经历,在让我惊叹简书首页平台巨大的传播能量的同时,也一下子点燃了我对文字的热情。
在这之前,我曾有过近10年的高强度专职写稿生涯,但都是命题作文,极少自由创作。我一度以为这段经历已经耗尽我对文字的热情,因为我发现自己随着岗位的变动和职位的升迁,已经变得越来越疏于动笔,只习惯于讲而不习惯于写了。
我记得,那篇爆文以后,我开始以平均每周一篇的频率在简书写作,接连写下了《你有拖延症吗?》、《职场篇:管好自己的嘴,做一个有质量的人》、《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所有的努力,岁月终将给你回报!》、《从学渣到学霸,距离其实没有那么大》、《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实现读书收益最大化?》、《如何成为人际沟通高手?》、《学会时间管理,掌握这几点就够了》等30多篇文章,许多文章被编辑推荐至首页并成为热门。
我记得,那一年,我被推荐为简书心理专题年度作者。 后来,又被授予“简书优秀创作者”称号。
我记得,那时候有不少公众号要求转发我的文章,需要白名单授权,于是我又注册了同名公众号,并顺利通过了原创认证。
我记得,在我写了一系列有关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面的文章后,有几家出版社竟然主动跟我联系出书事宜。在惊喜之余,我感觉自己的精力和能力都不够,所以婉拒了。
时光荏苒。
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地很少登录简书了。
也许是我不再关注外在流量,开始向内探索,渐渐疏于动笔的时候。
也许是从简书的手机页面变得不再简洁清爽,各类烦人的广告像牛皮癣似的粘在上面,赶也赶不走的时候。
我不记得上一次登录简书是什么时候,估计应该是一年以前了吧。
我只记得前段时间买了手机,准备下载简书App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下架了。
我赶紧登录简书网页版,幸好一切依旧。为防患于未然,我还是一键打包下载了所有的文章,放在本地让人更安心。
简书这个“打包下载文章”的功能,真的是一个贴心的设计,这也是我当初选择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上网查了查,发现有很多人在吐槽简书,说它忘了初心,不注重用户体验,一些人甚至主动注销了简书账号。
我不想注销简书账号,因为是它重新激发了我对文字的热情。
对我来说,自由创作的每篇文章不仅是写给读者的,更是写给我自己的。写作是我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也是我与外界对话最好的方式。
自由写作让我反省自己,正视自己,改进自己,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自由写作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让我明白今生的使命,也让我与本真的自己渐渐靠拢。
我对简书心存感恩,希望它一直在,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