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今天被某段话、某首歌给治愈了,那么话语、音乐等真的能彻底治愈一颗受伤的心灵吗?
我们之所以渴望被治愈,说明我们的心灵上有创伤存在,而当我们遇见某段话语、某首歌正好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就会对该话语或是音乐产生认同,有认同后我们的冲突就会暂时的止息,我们也就会获得短暂的安宁,自然也就会有治愈感的出现,但治愈感并不是治愈,治愈感是一种短暂的头脑中的感受,而治愈则是一种长久稳定的事实。
所以多数人所感受到的治愈,其本质也就只是因自己的认同所带来的短暂的头脑上的安慰,但是会发现这种安慰很快就会消失,原因就在于安慰只是暂时的掩盖了创伤,安慰并不能彻底的去消除创伤。所以如果我们是通过安慰的方式来面对创伤,那么同样的创伤我们就需要无数次的安慰。
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逢人就诉说自己的遭遇,在开始的时候也就能博得大家的认可和同情,自己也就能获得安慰,正因为能获得安慰,又促使了祥林嫂不断地诉说。但是他人的同情安慰并不会帮助祥林嫂去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过好劫后余生。相反,他人的安慰带来的是万劫不复。因为有了安慰,我们也就不会再去面对问题本身,问题也就会永远存在,我们自然也就无法彻底的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被某个观念给彻底的治愈。因为治愈意味着我们能彻底的生活在平安喜乐的幸福状态里,而幸福的状态显然是指我们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它与过去未来都是无关的,我们不可能对过去的幸福时刻感到幸福,也不可能对未来的幸福时刻感到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一定是来自于对当下的感受,当下的感受自然又是源自于我们当下的行动。所以我们真正的治愈一定是来自于自己当下的行动,而不是来自于某个观念。
简单说就是,安慰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理性层面,也就是来自大脑的思想层面,也可说成是显意识层面。我们是依靠自己的思想去与他人的思想产生认同。这种因某个思想的认同所带来的宁静自然会随着其它思想的出现而消失,这样的宁静也就是短暂的。
而彻底的宁静,意味着我们不会有思想杂念的出现,显然只有当我们处于行动时我们才不会有杂念的出现。我所说的行动不是指去做某事的行为,去做某事只是行动中的一种,行动是指我们的感知器官处于开放运行的状态就是行动。
就像我们坐着什么都没做,但是只要我们能觉知到身边的一切事物,我们就是处于行动的状态,相反,我们呆坐着,又或是在做某事,但我们的大脑完全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置若罔闻,那我们就是处于思想中,我们也就是处于没有行动的状态,因为思想是过去的,我们不可能对过去产生行动。
正因为处在思想中时就不会有行动,我们也就会失去对当下的感知,没有感知也就不会有感受,没有感受也就不会有幸福感的出现。所以当我们只是在大脑中认同了某个思想,如果我们并没有按照该思想去行动,那么该思想带来的安宁就一定是短暂的,因为这种安宁只是来自大脑表层的安宁。
但是当我们认同了某个思想,并按照思想所表达的去行动。那么行动本身就又会带来新的安宁。行动所带来的安宁也就是属于我们感知带来的安宁,这样的安宁也就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感知,而不是来自于与外物的认同,这样的安宁也就不会有任何束缚和局限,自然也就会是长久的安宁,也就是真正的治愈。